7月22日,在广州图书馆1号报告厅,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市图书馆承办、广州大剧院合作的《天籁中的唐诗之韵》活动如期举行并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是由金沙检测线路js333音乐学院声乐副教授、广东省弦歌教育学会副会长苏玲芬老师主讲,并携团队以沉浸式的吟唱鉴赏音乐会展现唐代诗歌的艺术美感。这是一次穿越时空与唐代诗人们的共情与对话,更是一场视听觉的盛宴,深刻而又生动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抖音、Bilibili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是一次具有深度、力度和广度的高品质活动。





本次鉴赏音乐会从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选取七首作品进行演绎与解析。苏玲芬副教授与四位专业老师带领现场观众从音乐的角度感受唐诗的意境美与音韵美,在诗歌的吟唱中读懂唐诗。现场演绎经典曲目《春晓》《阳关三叠》《秋风词》《幽兰操》等唐诗入乐的经典范例,“沉浸式”感受唐代诗歌与声乐、器乐相融合的独特风骚,诠释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时代内涵。

鉴赏音乐会是一种全新的音乐会形式,是集讲解与表演于一体,通过讲解作品背景、器乐演奏要领以及表演者精彩、生动的演绎帮助观众朋友们能够在多感官参与中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

《春晓》是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在经历十年浩劫后创作的音乐作品,一切恍若昨夜,一朝的觉醒还是隐世的观望。现场观众在笛子、钢琴、大提琴、吟唱的配合协作中回味“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鹏老师将《春晓》这首作品中大提琴的演奏要领娓娓道来,向大家演绎大提琴如何用其低沉的音色为整首作品增添厚重的色彩,奏出优美的旋律。

郑苏丹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讲解了《春晓》这首作品中钢琴的演奏要领,并演示如何用钢琴演奏模拟“风雨声”和“鸟鸣声”,苏丹老师与现场观众互动频频,气氛非常活跃。

《阳关三叠》是一首琴歌,本为中国十大古琴名曲之一,琴曲填词用声乐演唱,故称为琴歌。苏玲芬老师介绍到,这首曲子保留了原有古琴曲的音乐韵律,不同于现代流行的音乐风格,因此演唱难度较大,器乐的演奏也会比较难。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一词在诗中是离别的符号,重复三次意为“三叠”,三遍回旋往复才能有层次、有起伏,音乐才能丝丝入扣、沁人心田。钢琴的广阔恢弘表现了离别之地的萧瑟与渺无人烟,笛箫的音色将主人公心中的离愁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何依璇老师声情并茂地介绍了古筝“揉吟按颤”的重要技法,左手作韵用于模仿人声,与人声的配合起到了"以韵补声"的作用。依璇老师现场演绎精彩片段,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筝演奏的魅力。

《秋风词》是诗仙李白所写,成为“三五七言”诗歌体裁的经典佳作。这是一首典型的悲秋之诗,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等景物的描写,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得凄怨幽远,哀怨如诉。从文辞中可以感受相思之苦至无奈,从吟唱中可以感受相思之情至无穷。

《花非花》作品的古筝曲谱由何依璇老师编配,与苏玲芬老师首次合作并登台表演,因着对诗歌吟唱的热爱而产生的灵感碰撞,吟唱与古筝配奏互为应和,现场演绎效果甚佳,深受观众的喜爱。

《望月怀远》是青年作曲家李泳良老师根据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同名诗制作的原创音乐作品,苏玲芬老师通过讲解和吟唱,向观众深情演绎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郑苏丹老师讲解了钢琴在伴奏中的织体变化带来情绪的渲染,点出作曲家创作时的巧思,进一步向观众传递诗人思乡爱国的浓厚情感。

《锦瑟》这首作品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晚年之作,青年作曲家王龙作曲,改编为具有近现代风格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苏玲芬老师在现场真情实感的流露感染了现场的观众。大提琴与钢琴的合奏烘托出诗歌描绘的意境,带给观众们美妙的听觉享受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幽兰操》是精擅琴艺的孔子自感生未逢时的绝世作品,唐代著名诗人韩愈曾作同名作品,以唱和孔子。赵季平先生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幽兰操》借幽兰这一具有中国独特审美的精神意象,跨越千年与先贤们进行一场关于幽兰品性的对话,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激起回响。这首词汲取了史诗与英雄传说的浩渺气质,带着兰花冷漠的美艳,但又诉说着人生的变动和永恒。

赵大禹老师讲解了笛箫在《幽兰操》中承担的角色,并提到了中国民乐与诗歌一样,以写意为主。幽兰这一意象象征着古代文人对君子自守品格的不懈追求,一曲《幽兰操》是韩愈对孔子高尚精神的讴歌,更是我们当代人对君子操守的景仰。





本次讲座的最后,是精彩的互动环节,台下观众们热情地举手提问,台上的老师们也都给出了真诚、专业的回答。有古诗词爱好者对本场鉴赏音乐会发出了由衷的赞赏;也有正在学习音乐的小朋友们请教现场各位老师一些专业性的问题;更有同样热爱古诗词文化的读者分享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动。

本次音乐会对于广大群众,尤其是小朋友们,能激起他们对古代先贤思想的认知与追溯,也会触发他们那颗热爱中国诗歌音乐的心。传承中国文化精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责任。幽兰的芳香千古不绝,经久不衰,历经岁月的沉淀,更显思想的传承。

古诗词吟唱作品凝结的是诗人、音乐家和表演者的情感与思想的叠加,唐诗中的感动与情思,融于其中。让我们在音乐、文学和哲学的吟唱作品中实现读史、鉴今、明理、思贤。从诗歌中了解民族情感与梦想,用音乐艺术诠释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涵。